- · 现代制造工程版面费是多[08/03]
- · 《现代制造工程》投稿方[08/03]
【天津制造 奋进坐标】一条河的工业史(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博物馆里的一幅手绘画稿,再现了三条石家庭手工作坊工作的场景。“这就是‘秦记'铁铺,三条石地区第一家铸铁作坊。”任敬说,天津开埠后,河北省
博物馆里的一幅手绘画稿,再现了三条石家庭手工作坊工作的场景。“这就是‘秦记'铁铺,三条石地区第一家铸铁作坊。”任敬说,天津开埠后,河北省交河、献县一带有手艺的农民,受城市市场的吸引,农闲时带上工具来到三条石,为船家修理船具,来自“铸造之乡”的交河农民秦玉清在三条石创立“秦记”,以此拉开三条石地区民族铸铁业的序幕。
据有关资料显示,1900年前,三条石地区已经建成了金聚成、三合、三义永、永茂公、双聚公、华顺生、亨利等10余家铸造业工场。
1930年代,三条石地区先后拥有300家工厂和手工作坊,而且分厂、分号遍及全国十几个省市,产品不但销售至华北各地,有的还远销到南洋群岛,许多工厂在外地设立分号,在全国布局。当时的《大公报》这样记述:“街长不过里许,街宽亦仅及丈,道路坑坎,尘土飞扬,大小铁工厂、铁铺,一家密接一家……”
三条石快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近代工业的发展为三条石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设备、人才和先进管理理念。”任敬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之后,天津机器局的一些技术工人来到三条石地区,很快成为各厂的骨干力量,极大促进了三条石机器铸造的快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公私合营后,政府投入资金对工厂进行技术革新改造,三条石的工厂大部分并入外厂、扩大生产,并搬迁到了天津市其他区域。
“1959年,三条石建设中国第一家工业题材的博物馆,周恩来总理题写了馆名。”任敬说,博物馆包括三条石地区铸铁机器业变迁史主题陈列展览和“福聚兴机器厂旧址”复原陈列,通过这两个展览概括介绍三条石地区铸铁机器制造业形成、发展的历程。
20世纪30年代,三条石就成为天津乃至华北地区机械制造及铸铁业的中心。
比商电灯:一盏灯点亮一座城
在海河之畔的意式风情区,有一处别致的院落。这座哥特式风格建筑,始建于1904年,这里曾是比商电车电灯公司办公楼旧址,而今是天津电力科技博物馆。
当时总部设在比利时的这家公司,投资兴建了天津第一条有轨电车路线,这里曾亮起的一盏盏灯也引领了这座城市能源发展的伟大变革。
1888年,天津德商世昌洋行为开办的绒毛加工厂安装了一台小型直流发电机,由原动机带动,一度供给附近的荷兰领事馆照明,从此揭开了天津用电的历史,使天津成为继上海之后中国第二个开始用电的城市。
天津,从此开启了130多年的电力能源发展之路。
如今,在博物馆一楼,仍然能看到当年比商天津电车电灯股份有限公司留下的账本。它同陈设的各种电力“老物件”一道,诉说着过去,映照着未来。
20世纪初,为适应近代城市成长的需要,各项基础设施开始发展,首先是电力。1904年,比利时通用银行财团获得了在天津经营电车电灯公司的专利权,第二年,在河北金家窑建成了发电厂,初建发电容量为1000千瓦,是当时天津最大的发电厂。
洋商为了推销电力,与清政府签订的合同中有“报效”慈禧的条款。据1904年11月6日的天津《大公报》报道,为迎接慈禧太后的万寿皇会,比商公司在老铁桥至贾家大桥架设电杆、线路,添设电灯,以照亮行人,这段电灯线路虽然不长,却让天津人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了夜如白昼的情景。
比商公司为推广民用电专门成立了分销处,深入租界繁华地区的商号进行游说,为商铺免费安装电灯,晚间灯火阑珊,不少市民前去看热闹,天津民用电照明由被动逐渐成为竞相装设,城市由此亮起来。
“这台发电机是我们的镇馆之宝。” 在电力科技博物馆里,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博物馆综合管理专责张慧颖对记者说,这台发电机是日立110伏直流发电机,它反映了当时天津工业的发展水平。在这座建筑面积6000余平方米的博物馆里,采用声、光、电、多媒体等高新技术手段,通过40多项科普互动项目、100多件电力“老物件”,展示了世界电力发展史和天津百年电力文化。
历经百年,天津的城市电力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张慧颖介绍,20世纪70年代,天津相继建成了110千伏环网,以及老君堂—白庙220千伏线路,实现了天津220千伏电网与华北电网互联,天津电网建设逐渐进入快车道。
近年来,天津电网加速向智能电网迈进。2011年,天津首座智能变电站──110千伏和畅路站投运,标志着中新天津生态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投运。智慧路灯、光伏路面、智慧公交车站、光伏座椅、无线充电汽车、智慧垃圾桶已经遍布城市里的每一个角落。
文章来源:《现代制造工程》 网址: http://www.xdzzgczz.cn/zonghexinwen/2021/1226/477.html